本报沧州电(记者张汇)“你看这大饼丝囊啦。”“多咱来的?夜了个。”这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方言土语,在沧州市78岁的冯天增老先生嘴里格外有趣,他理出了500多条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土语和歇后语,并逐条进行了解释。 ■方言土语有活力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沧州的方言土语幽默有趣,透着运河两岸百姓生活的味道。”冯天增老人饶有兴趣地介绍,比如“蔫头匪类”指不声不响地做坏事,“就吃的”指炒菜,生活艰苦的年代,吃饭时菜很少,甚至干啃窝头。炒菜或咸菜就成了就着窝头吃的金贵的东西。再比如,“老虎逮蚂蚱——— 碎拾掇”、“狗掀门帘——— 仗着那张嘴”,有些词琢磨透了,觉得形象无比。比如丝囊,大饼等面食在闷热的天气里放一晚就会坏,一掰开能拔出丝来,人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丝囊了”。再比如“大扑”,就是讽刺那些爱吹牛的人,仿佛天天拿个扫帚,要把天上的飞机扑下来似的。还有“米羊”非羊,指蚂蚁;“马冷”,绝不是马冷得打哆嗦,指的是“蜻蜓”。沧州人说话还喜欢用“活……死”,比如非常快就是“活快死”,非常好就是“活好死”,夸人长得好看说“活俊(读zùn)死”,这“活……死”加强了感情色彩。 曾在沧州市委宣传部和文联等多个部门工作的冯天增老人告诉记者,沧州市政府曾编纂过民间故事、歌谣和谚语,但在方言土语和歇后语方面却少有集成。他是沧州河间人,曾到过沧州的泊头、盐山、沧县等地,也因此听闻过许多生动有趣的方言土语和歇后语。冯先生是专门搞地方文学的,很注重对方言土语和歇后语的搜集。他从今年8月起伏案,已陆续整理了方言土语250余条,歇后语230余条等。他希望对此有兴趣的人共同挖掘沧州方言和歇后语的魅力和乐趣。 ■四大方言各有特色 据沧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蔡昶军介绍,沧州不是一个完整的方言区,东西方言不同,南北方言也不同。南部、东部受山东方言影响,属汉语官话系统次鲁方言区;中部是本土方言区;北部受天津影响,属天津次方言区;西部受保定影响,属华北官话系统冀中土话群。沧州市语委曾专门编写过方言对照发音,用以校正发音。蔡昶军表示,冯天增老人的举动虽学术意义不大,但作为一种民俗研究,还是很有趣味性的。 在网上,有网友还编出了“沧州话六级考试”,“奏嘛去(干什么去)”,“多咱来的?(什么时候来的)夜了个(昨天)”等沧州方言对照“翻译”出的普通话,别有一番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