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91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乾隆间梅州及闽赣的张氏文化认祖及其影响

[复制链接]

1147

主题

3255

帖子

410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7/1 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长兴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潮州府程乡、平远、镇平三县与惠州府兴宁、长乐(今五华)两县,另设立嘉应州,合称“嘉应五属”。
     嘉应州成立之初,州内数支张氏商讨于城北(今梅州城内)修建张氏大宗祠,联宗合族。决议后通传州内各地张氏,捐资建宗祠。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春动工,乾隆元年腊月(公元1736年)告竣。参与捐资建祠之张氏大小支脉,共四十二支之多;宗祠告竣后仍陆续有参与附祠支脉。
      宗祠竣工后,四十二支张氏各将本支始祖及以下十余世祖先神牌请进宗祠供奉。嘉应张氏相关人士,竟将福建上杭鄞江始祖化孙公神牌安正中奉上座,其余各支始祖神牌,按抓阄结果低一级排列。各支二世乃至十余世祖先神牌,于本支始祖神牌下再低一级左昭右穆顺序排列。并撰写祠谱规序,将建祠前因、各支祖公妣神牌安放位置、祠内公有房屋分置及合祠合族承诺章程条例一一明细。嘉应州张氏宗祠,被后世称为四十二户祠。
      这些就清清楚楚表明,梅州合譜文化认祖不但是千千万万众宗亲的共识,而且变成了千千万万宗亲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与现实。我认为,这是历史大气候所然,更是先祖们为壮大族群求生存求发展的明智选择,这也不存在先祖的所谓对错问题;而是明智的组成张氏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啊!
还需探究的是,为什么尊张化孙为大始祖,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梅州有一部分张氏直接来自上杭,而上杭离梅州近,信息容易直达,联系方便。云张化孙18个儿子、108个孙子,虽然有可能夸大,但其人多势众分明也是事实。而且,在修谱方面,上杭起步早;且不管其是否对错,却也资料完整,独秀天下。因此,只要梅州五属县某一有影响的张氏宗亲发起归宗上杭;而长期对上祖搞不清楚而无法祭祖扩大族群实力的广大宗亲来说,自然是云集响应……(本卷后面有蕉岭、丰顺及江西等实例文章可证明。)
      至于上杭泰拔张氏,自始祖君绍公始修族谱,越四百载不曾续修。其间有族人相继由泰拔迁出,立基于各省各州,之后辗转迁徙。虽由祖源地迁出宗支有续修家谱,但从未回过祖里统一合修过族谱。如不将世系录入族谱,后人则亲疏不识,同宗兄弟相见,如同路人,甚至沿流溯源,无迹可寻。
为让子孙后代清楚根从何起,脉从何来,探本溯源有依有据,不致数典忘祖,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泰拔张氏商讨合修族谱。
      自古凡修谱,人丁越多越好,声势越大越好。我祖地大成村老谱就有虚构人丁记录:比如8世祖只有2兄弟,族谱竟然生造出林林总总的7兄弟来;且列了其子子孙孙后代的许多名字!我们如此可见,凡有外地张氏捐款来归宗者,修谱者自然是多多益善也!
       自此,闽粤赣张氏自然纷纷乐捐并报上本地人丁资料。太拔商讨决议通过,推举族中有威望之长者主事合谱事宜。长者因年迈,委任大學生廷瑞等人操办。之后将合修族谱事宜通告各省各州府,各地张氏勇跃乐从。嘉应州四十二户世系,公元1773年纂编入祠谱,本次泰拔合修族谱,将嘉应州四十二户张氏编入统谱。将四十二户张氏始祖,分别编入化孙公二至九世不等。
       乙酉秋(公元1825年)会议订修族谱后,历经三载,谱稿方编辑完善,刻版印刷,族谱告竣。
      顺便说说太拔有关修谱与修祖坟趣事:1817重修君绍公墓,墓碑落款为三大房即三个儿子;但过了11年的1828年修谱,竟然由3个儿子变成了8个儿子入谱,岂不是临时乱拉的吗?这方面,平远县的古谱序言可见一斑。
      上杭太拔谱我多次细看,其罗列的包括兴宁在内的裔孙资料,基本属实。比如其记录兴宁启源公石祖婆、谢祖婆的几代裔孙资料,确实如此。比如石祖婆孙仲万公裔孙还记录到7、8世啊。因此,我们可以设想,上杭太拔断不会专门派人下来逐屋调查记录;分明是广大张氏捐了款,同时把本地男丁报上杭去的啊!上杭谱记录到兴宁大成村4世祖才兴公,那么,那时村里肯定有才兴公裔孙去太拔凑热闹,办理连接入谱事宜。这完全是双方相向而动的默契配合,这是轰轰烈烈的文化认祖啊!
        但副作用也是很大的。
      如果归宗张化孙的文化认祖也罢了,不少地区的张氏修谱者,竟然画蛇添足,连列张化孙之后的先祖名字也改了!此乃亵渎上祖之大不敬也!且看如下例子以正视听——
              梅县浊水——
     本来迁出地兴宁大成村老谱上列祖名字是:启源——穆——仲猷——才兴、世贤、世用——瑛——浚……。但这里的新谱却是:启源公妣石氏(大成社开居)→穆宗公妣赖氏→(生子仲万、仲由)→仲万(字升山,迁嘉应州葵岭浊水,妣陈氏生一子兴盛,字昌印,郭氏生一子山秀名耆,二子诒丰诒谋)……其仲万公后面的上祖完全按张化孙字辈更改排列,而兴宁大成村的却不按上杭字辈排列,是风吹浪打不动摇。
          再看梅州丰顺张氏——
张氏挥——良——睦——晁——资——荣(五郎公)——三十郎——大一郎,字元山,名首先,其独子“六一郎公,讳彬,字文则”,宋景炎元年丙子(公元 1276年)三月初九日午时生,元至正十三年丙子七月十九日辰时殁。
       自宋、元、明以至清前期,六一郎公世系为睦公系,名讳记载清楚无误。但自清嘉庆年间起,世系被篡改为壮公系,名讳被篡改为“啟通”。甚至字辈排行诗也被篡改为“啟法景子永”,贻误甚广,有必要考据探讨,正本清源。
      兴宁罗浮的张元模公,来自江西抚州,从军文天祥部抗元勤王,是与张化孙同时期人。后来的文化认祖不知怎么弄的,竟然变成了张化孙的9世孙启通——1世大始祖与9世孙同在,此乃天外奇谭也!
       在梅州的文化认祖影响,尚有后面兴宁的张化孙公祠文章详述。
       但广东还不算,且辐射至江西的兴国、于都等地。
       联宗合谱在清代闽粤客家人分布相对集中的上犹、崇义、南康、兴国、赣县、于都、宁都、石城、瑞金等县乡村地区很普遍。上述地区同时也是赣南历史上土著势力较为强大的地区,许多姓氏在明代和明代以前就世居其地,至清代时已形成强宗大族。他们与闽粤客家人之间有族群矛盾(就是所谓的“老客”与“新客”的矛盾关系)。在梅州张化孙系文化认祖的大潮推动下,兴国县境内的其中八支张氏家族原先相互间并没有什么联系,他们迁居兴国的时间地点以及开基祖各不相同情况,但也统一联宗了。
      这里的开基祖各不相同的八支张氏大多是在康熙前后陆续迁往兴国开基立业的。他们来源不一居住分散,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大多分布在地理偏僻生计条件较差的山区,而且由于迁居时间短,族小人少,往往遭受土著强宗大族的欺凌。自道光年间以来,上述各支张氏不断进行联修族谱,建立同宗关系,强化同姓族人之间的认同意识,扩大同姓宗族的力量。
       道光十五年(1835)水头庄维皇公派下张氏、转龙岭下世珍公派下张氏和上横坑世芳公派下张氏等三支同姓宗族合修了联宗族谱。接着是同治二年(1863),宝城乡榔槎钓溪的万美公、幼柏公、幼松公派下张氏、以及衣锦乡陂溪应举公派下张氏、衣锦乡昌吉公派下张氏、石头豸昌行公派下张氏等四支同姓 宗族联谱,在世系结构中参加这次联修的各支张氏族人都自称是宋代中宪大夫化孙公的子孙。
       就这样由兴国的文化认祖,再波及到上犹、崇义、南康、兴国、赣县、于都、宁都、石城、瑞金等县乡村地。可谓快刀斩乱麻,涉及面广,影响空前,而形成其后是张化孙大一统,几乎无人能正本清源的思维定势。文化认祖在其后的漫长岁月里形成压倒一切的强势主流。  
      前些年,赣州一脉来兴宁大成村寻根,从启源公石祖婆开头几代先祖名字均相同,但因他们族谱后面抛弃祖居地名字,换上张化孙系列的名字,结果至今找不到完整流脉,真可惜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12/22 00:41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