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62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永和榄子围的纸扇情缘

[复制链接]

1145

主题

3252

帖子

409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8 1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永和榄子围的纸扇情缘
潘俊廉
    上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外出旅行一定不会忘记要带上日常生活物品,有一首顺口溜:“蓑衣笠嫲鞋(草鞋),手帕扇子涯”,可以看出当时扇子的重要性。
    兴宁古称齐昌,也称小南京。因为兴宁商贸发达,手工业星罗棋布,远近闻名。如纺织(家织机)、纸扇、毛笔、墨烟、罗家通书等,这些东西拿现在的话来说都是拳头产品。下面就永和榄子围做纸扇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我奶奶出生在1884年。小时候听她说,她18岁嫁到榄子围岭下潘屋,当时就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生产纸扇了。听人说在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人做纸扇了。当时纸扇又名“东京扇”,是仿照还是引进日本东京生产的纸扇,也无从考证。兴宁从事纸扇业的人基本都以永和榄子围为中心,方圆三公里的村子。上世纪50年代以前都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由于做纸扇工序较多,专业性较强,沙坪何屋、榄子围王屋、傅屋、新莹下何屋都生产半成品为主,岭下潘屋、石桥陈屋用以上的半成品加工成成品,最后包装后,批发给商家销售。
    解放以后纸扇业得到党和政府大力支持。50年代在洋光新塘下吴春华、榄子围张盛华、潘连福、潘日章等同志组织发动下,先成立了纸扇生产互助组,接着又以股份制形式成立了前进纸扇厂。厂址在洋里朱子湖曾屋,受兴宁县手工业管理局直接领导。1968年迁厂到宁新大岭镇,工厂有100多人,工人基本都是以永和榄子围、沙坪、洋陂头等永和籍的人为多。工厂干部都为非农人口,产品除销往本省各市县外,还远销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四川等地。
    上世纪60年代,由于纸扇销量越来越大,产品供不应求,当时永和公社成鹊大队的领导看到了商机,利用本身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成立了一个成鹊大队独立核算的永和纸扇厂。最初组织者有潘茂标、潘恒青、陈春泉、吴群珠等同志。工人都是以榄子围各屋的中青年社员利用农闲进行生产,农忙放假回到生产队从事农事活动,做到农业、副业两不误。
    当时在永和公社来说,成鹊大队的经济发展是最快的,社员较为富裕,社会风气较好。青年人朝气蓬勃,每到周末,都穿着漂亮的衣服,骑着新单车成群结队到县城看电影或其他表演。邻近村子的都是羡慕榄子围的人,都说榄子围的青年人和城里人一样,个个精神抖擞。这些都与纸扇厂密不可分,因为榄子围各生产队的家庭基本都有人在前进纸扇厂或永和纸扇厂做工,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所以当时很多人说都是吃扇(善)饭的。从而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稳定了社会,而且还储备了不少人才。因为文化革命停止了高考制度,很多本村的高初中毕业生没有书读,回乡就直接进入扇厂做工。到改革开放时从扇厂直接考上大学。参加工作以后,有的成了专家学者,有的参军提了干,有的招工进城的,开厂经商的都大有人在。
    社会进入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由原先的计划经济转身市场经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现代化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传统落后的用品逐渐被新产品代替。以前纸扇是用作纳凉和驱蚊的随身用品;现在纸扇只少量用来观赏和健身,使用性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到80年代基本都没有生产纸扇加工厂了,只有一些分散的手工作坊。
    永和榄子围的人虽然早已不做纸扇了,但对纸扇仍然非常怀念。几代人都靠做纸扇养家糊口,对榄子围的繁荣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榄子围的人和全国人民一样,过上幸福生活,他们却忘不了往昔的纸扇情结,还有那美好时光!
                           二〇一四年三月   兴宁

92

主题

7753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2
发表于 2015/5/18 16:02 兴宁A8手机版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时代的印记,俱往矣,纸扇不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08126561号-15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4/20 22:04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