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地球科学家李善邦(兼为雅安灾区祈福)
在鲁迅逊色于周迅的年代,还会有多少人知道李善邦?何况虽身为国际一流地球科学家,直至1980年去世,李善邦未登上中国学部委员殿堂。学部委员即今天这院士那院士的前身。
李善邦,广东兴宁人,我的乡长 和学长,老屋相距不足十华里。2002年,在他百年诞辰之际,中国地震学界、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和北京市政府等部门,联合在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遗址上,举行了李善邦铜像揭幕仪式和纪念册发行仪式。此前在1998年有关部门已设立李善邦优秀青年地震科技论文奖。
恕孤陋寡闻。遍观当代广东,实在记不起另有谁获得如上真正让高山仰止的荣誉。这仍仅来自官方或半官方。据网载,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马路消息满天飞。为弄清究竟,有青年专门骑自行车,每晚从李善邦家小区转圈,为的是看看他屋里灯光亮或灭。若一直亮着即平安无事。不少人都视李善邦为活着的大菩萨。只要大菩萨仍在北京,就回家睡安稳觉去。
这原因自非穿越未来四千年,或者昆鹏展翅五万里。相反,李善邦曾如交上白卷小学生,在鞠躬尽瘁的共和国总理面前抬不起头来:
1966年河北邢台发生6.8级大地震,人民总理周恩来第一时间赶巧赴灾区时,曾神情严峻走到随行科研人员中间,“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找出规律,总结经验。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李善邦正是这批科研人员带头人之一。
所幸的这批科研人员知耻后勇,未胡弄总理殷殷重托。1975年准确预报辽宁海城地震,创造了世界级奇迹。只是李善邦因“靠边站”遭遇,本人错过了辉煌,但亲历者中很多为他学生。
或又正是让大菩萨长期“靠边站”遭遇,导致周总理去逝后的唐山,没有重续海城幸运。建国初期李善邦作为 专家组长,本为唐山地区定出了7级的地震烈度,有关部门却降为5级。加上预测的种种失误,终于形成了无法弥补的天大悲剧。
1976年惨绝人寰大地震中,身体已不允许李善邦亲赴现场,他用残存的最后气力,正在赶写一生中最重要和最后著作,《中国地震》。这是逾50万字巨著,综合全球地震考察研究成果,系统翔实地归纳地震活动特征和地质背景。那时李善邦由于饱受政治和病痛双重折磨,连著书立说也只能勉力而为,堪称是在与死神赛跑。
以上都是建国之后才发生的事情。建国前的李善邦则另有一番作为。
抗战相持阶段,李善邦由黔入滇,以地球物理方法探测铁矿。在西南边陲,光野外工作就整整两年。他领衔的考察队,硬是在驼背上发现了震惊世界的攀枝花铁矿。而这严格而言只属于李善邦的副业。
只是李善邦时刻没忘老本行地震。他一直以惊人的毅力潜心研制地震仪。在日机轰鸣声中,“李善邦团队”——两个工人,外加一台车床和一台小电钻,日夜劳作。终于,1943年夏天,中国自行研制第一台机械记录式水平向地震仪问世。
后人送给李善邦一个美称,“近代张衡”。研制成地震仪后,他又在重庆北碚建造了地震台,于1943年9月起正式记录。这是抗战时期中国唯一的地震台,共记录到地震109次,编成报告与国际地震资料中心等处交换。该地震台填补了欧亚大陆广大地区空白,深受国际地震学界重视。
李善邦是在1937年,为逃离日寇铁蹄撤离北平,辗转至大西南的。此前8年,他已凭一己之力让世界刮目相看。
1930年6月,李善邦来到北平荒凉鹫峰山区地震观测室。他卧薪尝胆,经千难万苦不断摸索,终于按照国际标准定期刊印地震记录报告,同时发表系列论文。在李善邦观测室里,曾有一位清华大学学生过来帮忙,由于环境极端艰苦,只干了一年半不堪重负离开了。李善邦却在这里一干七年,除了家眷和一个杂工外,就剩下一条毛驴和八达岭上的清风明月。
1934年秋至1936年夏,李善邦以访问学者身份,先后在美国和德国等大学或研究所研习,结识了许多著名地震学家,昂首进入世界地震学界“VIP俱乐部”。
同时代科学家心明如镜,若非小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让李善邦苦心经营7年鹫峰地震台毁于战火。今天北京鹫峰地震台绝不仅仅是森林公园一个景点。
这不免让人联想起越来越无厘头却怵目惊心的天灾人祸。历史总是如此惊人地重复,人们一如既往麻木不仁和讳疾忌医。
历史从哪里转弯,必须从哪里寻找突破口。否则各人自扫门前雪,甚至隔江犹唱后庭花,熟视无睹越来越多生命不测于常识时,最终难保接踵而来灭顶之灾,不会轮落到每一个中国人或者子孙后代。
(李善邦主要事迹来源自深圳《晶报》专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