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 /> <br /> 母乳虽是宝宝最理想的食品,但有些小宝宝吃了母乳后也会发生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如吃母乳后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或退后又加重,父母常为此焦急。这种因吃母乳引起的黄疸,为母乳性黄疸。<br /> 母乳性黄疸并不少见,据有关资料统计,母乳性黄疸占母乳喂养儿的2.4%,其产生原因可能是母乳中含有一种名叫3α-20β孕二醇的激素,它可竞争性抑制小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而新生儿肝脏发育又不完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就大大升高,出现皮肤和巩膜的黄染。病儿除黄疸外,其他情况正常,无发热,食欲好,发育良好。如及时停喂母乳,黄疸大多在2~4天内迅速减轻,6~9天内基本消失。若家长对此未引起重视、继续哺乳的话,黄疸在持续4~11月后也会自行消失。这是因为母乳中3α-20β孕二醇约在新生儿出生后3~10周逐渐消失,加上此时孩子肝脏酶系统也渐渐发育成熟的缘故。<br /> 因此,一旦发现孩子的黄疸是因母乳所致时,家长首先不要紧张,应注意观察。因为母乳性黄疸一般不太严重,不致引起神经系统的损害。对黄疸较轻的不必停喂母乳,只是<br />在黄疸较重时可暂停母乳喂养,用牛奶代替。待黄疸减轻后再用母乳喂养。千万不要把暂时停奶当作"永久"性断奶。 <br /> <br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