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194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兴宁黄氏各分支概况(据九十年代族谱整理)

[复制链接]

9

主题

28

帖子

64

积分

见习会员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25 1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兴宁建县,始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划出古龙川县东境地建立,距今一千六百六十四年历史。县境四面环山,宁江自西北而东南流向,形成串珠河谷盆地,中部为宁江盆地,地处粤东北。南宋战乱,与元朝残暴统治,人口大减,元末仅一千六百九十七户,(《兴宁县志》)。

又据秀岗(宗渊)公房谱载:明初兴宁土寇周三官作暴,大军征平,军民仅存十户有奇,宗渊闻而叹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今兴宁地僻人少,立基业以为子孙长久计,此其时矣”

明朝初年,兴宁境内,林木茂密,人烟稀少,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兴宁令夏则中疏请朝廷减租税,招纳流亡人口,此后闽赣等地“客人”相继迁入,人口渐多。

据《兴宁县志》载:由于南宋高宗南奔,及元人入主,迫于战乱,客家先民,由赣中、赣南、闽西、闽南向粤东一带转移,兴宁客人大部分在此时或以后迁入。又据清温仲和在《嘉应州方言篇》载:州属一带,在南宋前,除土著外,还有从闽赣来的客民侨居,从事农业生产。据上所述,我兴宁黄氏祖先,系于元末或明初由赣入闽,由闽入粤东北地,辗转迁来兴宁,或由赣直接迁入兴宁开基创业。

现查我黄氏祖先来兴宁开基创业者共有二十六支派,今将其迁徙由来及繁衍支分,详述于下:

1、关于秀岗、秀文、秀甫公迁居兴宁之来历。据族谱载:有黄井公第十七世孙僚公(海虎)之曾孙思礼公(又名希礼),明洪武丁卯(1388年)科举人,初任荔浦县教谕,后升湖广辰州教授,迁广西庆远府推官。公原籍和平均坑,致仕归田,卜居龙川洋岗宁仁都太阳洞田心开基,妣刘氏、杨氏、张氏生六子:景先、景贤、景公、景山、景发、景安。据刁坊罗坝、大坪、车坜等地老谱记载:景贤公号从文,子孙分居洛*、逆田、七约、兴邑罗坝,配张氏生男均富。均富配邹、卜二氏生三男:秀岗、秀文、秀甫。至于均富公生活于龙川,还是兴宁?无从考证。但罗坝老辈说,均富公卒于兴宁,尔后有龙川后裔来把其骨骸迁龙川。岗、文、甫兄弟随父来兴宁落基,还是同一时期直接从龙川田心迁来,分别在大坪大塘、西厢赤岗(福兴五里)和罗坝落基为一世祖,亦无据可查。据秀岗(宗渊)公五世孙文祖托郭子东撰写(明嘉靖18年,即15397月)族谱载:……宗渊遂与弟宗元(秀文)、宗清(秀甫)徙居于宁(明洪武初,13821384年)。源卜宅于中,今赤岗之派,是为赤岗始祖也。据此,可证明三点:一是,若均富公来兴落基后生三子,时间一般在元末。如岗、文、甫兄弟直接从龙川迁兴宁,则在明初可能性大;二是,岗、文、甫兄弟,岗为长子,秀为次,甫为三无疑;三是均富公在龙川还有嫡系裔孙。

秀岗公,字宗渊,娶钟氏生一子:忠诚。忠诚娶赖氏生五子:禹、璨、玘 、宣、暑,尊宗渊为一世祖。老谱记述,忠诚之第三子玘公,生于明宣德甲寅六月初六(1434年),渊公后裔分居于福兴五里、大塘、高田、宁塘角塘、龙田双陂肚、坜陂毛公寨、永和蓝排、坭陂大新、新陂管岭、鹿角塘、城镇老塔下等处。统计现有人口为3720人。

秀文公,字宗源(元卿),卜居北厢大坪大塘仁仙乡杨梅树下开基为一世祖。妻刘二十娘生三子:志才、志新、志聪。志聪裔居大坪上下大塘,河岭、小碰、洋田、罗岗甘村、合水官塘围、车坜、神山坑、陈岭头,叶塘大岭上大岭围、柏子树下,黄猄寨,叶南双涵、西山下。志新公迁居罗岗下岚,娶妻杨氏,生三子:君实、君用、君广,共尊志新公为一世祖,裔分居罗岗赤岗头,宁中丝光董塘围,新陂老虎石下、罗浮高坑等处,尚有迁往龙川龙池、马山、紫金,江西寻乌等处。志才公居龙川。经统计,本县籍现有人口18745人。

秀甫公,字宗清,“卜宅于下”即今刁坊罗坝,公落基时,携有神灵七圣仙娘安奉在岭子尾,后裔称为七姑婆大,于民国元年壬子岁建竖造参亭以留纪念。公妣幸氏生二子:贞德、贞惠(未详)。贞德公妣胡、宋氏生二子:存忠、存正。存忠公,妣李氏生四子:道?、道晟、道?、道显(自幼过继坜陂柿花黄,后改道昂)。后裔分居刁坊罗坝、墨池、何慕楼、大塘唇、桂竹村、长段、蓝子贡人、坭陂百里围、坜陂柿花黄、水口井联官岭、新陂茶塘、宁中鹅一(望江)、罗浮马战潭、浮中等处。本县统计人口为11537人。

2、善庆公,第化公第十三代孙昭彝(又名君德)公之长子。君德公住潮州府潮阳县丰政都新陂瓦陶口。娶妻陈氏、吴氏生四子:善庆、良庆、显庆、长庆。长庆生两子,长汝昌迁潮州,次汝泰迁福建,余皆迁兴宁落基。善庆公自福建宁化教授于齐昌(兴宁),见下堡土饶人稀,山环水绕,又闻先人说,遇有鱼咬脚的地方便是吉地可落基。当由潮州经揭阳丰顺到下堡荷树下涉水过河是,发觉有鱼撞脚,因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即在此地入上六都民籍,受封千总职,遂创业于是处,作为一世祖。公娶妻李氏七娘生三子:福山、德宗、明渊。后裔分布下堡松陂、高圳上、教美小厅下、大厅下、大塘角上屋下屋、洋溪背、荷树下、田心、山根洋、椽子树下、山下窝;水口:荷树全昌,邹洞、益华、藕塘、罂子陶;宋声(象狮岭)、杨完里田心;刁坊:芒头下、柿子树下;福兴:黄畿塘同安楼,城南义尚围。统计本县籍现有人口为9718人。尚有派分五华万华及江西上犹营前、吉水、遂川、大庾、崇义,及广西荔浦、贺县,以及福建永安及惠慢淡水镇坑梓,丰顺北斗,石角坝等地。

3、显庆公,讳德义,号千五郎,原籍程乡县罗衣村。娶妻蒋氏生一子:尊,号英烈。显庆公居罗衣村时任村长,因受官司连累,被逼移居彭塘子,约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又移居兴宁下堡松林子开基为一世祖。裔孙分布:下堡涧头寨、陶前、寨下、石磊口、白照墙、塘下窝,宋声双成、横江、印山上、新坪塘下窝,坭陂笃陂等处,统计现有人口5023人。

4、皇庆公(即良庆),乃君德公次子,又名千一郎,娶妻廖氏二娘,原住潮州府潮阳县丰政都新陂河背,后迁居兴宁水口彭洞堡新塘尾榕树下开基为一世祖,其时代背景与善庆、显庆相近。皇庆公生一子名二郎,二郎娶妻丘氏生三子:广宗、宗智、宗远。其支分布:水口光华、水洋塘布下、荷树下、彭洞、新塘、下堡荷塘、天井湖、西坑角;宋声下畲、茂兴丹竹塘(五世祖祖旺公祖屋),新圩大鱼塘等处。统计现有人口3180人。

5、荀饶公,是僚公长子庆吉(庭政)公第五代裔孙,于明万历年间(约公元1500年)由梅县松江品迁来水口小丰榕子树下。该地靠近韩堤,水上交通方便,谋生门路好,便在榕子树下下角窝坜边安居,成为一派开基始祖。荀饶公娶妻刘氏生一子:贵贤公,传至四世有仲前公、仲富公、仲贵公等。子孙兴旺,裔孙分布:水口坝、陶子下、榕子树下、邹洞、荷树、新老生利等处。统计现有人口2538人。

6、贵堂公,是僚公第三子庆寿公之子念二郎公(原住长乐即今五华县)后裔,念二郎娶妻欧氏五娘,后迁居广西梧州府兴业县北门立业,生一子名贵堂。贵堂公于明初往广东雷州经商,遇暴风雨迷路,因投雷州衙长乐所,拨兴宁倒甘塘上五屯,同来五人,有黄、陈、袁、侯、戴,开屯田自耕自种,承受田二分,正军一分,余丁一分。贵堂公娶妻钟氏,营田于龙田司背,生子多少不明,但有一子名日明公,生于明洪武十年(丁巳年)。日明公三十岁娶妻朱氏生四子,长成、次福、三瑛、四铭。子孙兴旺,尊贵堂公为一世祖。支分:龙田司背坳下,叶塘群星车尾下、陶前、五斗种、莲塘里,龙北深坳,罗岗溪美等处。统计现有人口2780人。

7、万六郎公,系化公第三子,名逵,据老谱记载:万六郎公约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随季父建忠及鼎忠、立忠等由原籍宁化石壁村出粤东经商(或云经江西瑞金),来到兴宁,因见山水秀丽,乃卜居于黄公岭(即今福兴锦华大队松山围右片)。传至五世有纶公、绅公两房,纶公创居今梅子坳为开基祖,分支竹丝岗等,绅公则创居象形为始祖。分支五里、三板桥等。统计现有人口1800余人。

9、建三公,据谱载:建三公第进德公第三子有进公之子。公兄弟五人:建初、建二、建三、建四、建五。据说建三公,明正统五年(1440),由梅西石坑迁居黄陂坪径口(今属黄槐)开基创业,作为一世祖,生四子:俊公居坪径口(又名邋遢坭),杰公居榕树下他创四安围,瑛公居下中塘创法瑛围,公居狮子石下创春申流徽。各房子孙辛勤经营,艰苦创业,但由于地处山旮旯,土质贫瘠,常受水旱灾害影响,难于改善生活,于是多外徙他乡谋生。分支有:黄槐榕树下、坪径口、下中塘、狮子石下,永和廉丰、宁塘榕树下、龙北霞洞、罗岗源清、城镇栅里等处。初步统计人口有2500人。

10、碧辉公,康熙年间(1662—1722)由江西兴国迁来兴宁坜陂宝墩岭开基创业,所属派系不明确,须继续考查。现有人口1500人。

11、南辰(原辰字有木字旁)公,系日升公曾孙河彝公之子,明弘治年间(1488—1506)由嘉应州迁居兴邑北塘尾,后其长孙兴公,徙黄雀湖创业尊南辰公为一世祖,续年建成三栋四屋围龙屋一幢,其规模之大,为客家人居住围龙屋之最。其裔孙支分上屋、莲塘里等处,但多在黄雀湖。统计现有人口1200余人。

12、仲廉公,系井公后裔思礼公之孙,景安公之子也。其子善宗原居龙川田心,约明嘉靖年间(1522—1567)迁居平远大信(今属兴宁,但在明朝嘉靖年间归平远辖)陶兴村创业,勤劳经营,繁衍子孙,其居地有罗浮大信陶兴、象湖等处,现有人口900余。

未完等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08126561号-15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6/8 05:58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