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老省长黄华华的《山河颂——黄华华诗选》一书终于跟读者见面了!《山河颂》诗词作品主要取材于广东锦绣山川、人文风物,表现手法或妙用语典或娓娓而谈,理趣横生,达到了以优美的作品净化、提升人的情感的目的,发挥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黄华华出生于广东兴宁,对家乡有着挚诚的感情,在他当省长的那些年,省里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旅游与文化如影相随,密不可分,旅游是文化有形的身躯,文化是旅游无形的灵魂,文化活动天然地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
笔墨当随时代,华华同志的诗歌,著名诗人杨克称之为“新田园体”。黄华华老省长用诗词的方式,通过对旅游景点丰富内涵的挖掘、提炼、讴歌,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达到一种深度融合,《山河颂》一书,也将成为广东的旅游文化新名片。
毕竟是老省长,虽然是数学专业毕业的,但文字功夫了得,这些诗继承和弘扬了中国“文人官员”或“官员文人”的优良传统,以政入诗,以诗言政,强劲的正能量扑面而来。
这些诗运用现代语言,仿照古诗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创作。有七律式、七绝式等。对仗工整,诗意十足,想象丰富,讲究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意蕴丰满。
何方能觅旧时踪?故土情怀别样浓。
十里长堤花烂漫,千年名邑景葱笼。
锦铺闾巷青山外,宇耸蓬莱丽日中。
更喜书香常作伴,宋湘佳话绕围龙。
五峰仰笑入云端,拔地参天壮景观。
谷秀石奇崖壑阔,松青柏翠海林宽。
千秋古刹存佳树,万亩茶园接远川。
雁影湖光诗意好,桃源深处可耕田。
2011年金秋,我年满65周岁,已到任职的最高年限。11月4日上午,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接受了我辞去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职务的请求。当我把办公室收拾干净时,大脑中紧绷的弦终于松弛下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涌上心头。新的生活开始了。
长期没日没夜地工作,我已经习惯了紧张有序的节奏,转岗到全国人大工作后,如何继续让大脑敏锐运转而不变得迟钝呢?活到老,学到老,我想到了学诗。当年9月底,我就尝试着在《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组赞颂广州的诗作,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既有兴趣,又能健脑;既能拓展视野,又能陶冶性情,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我出生在粤东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因读过几年私塾,成了当地的“秀才”,他记性极好,生性好客、健谈,每有远客近邻,他一定在屋前禾场上烟茶招待,谈天说地,讲“古”,绘声绘色地背诗诵词,拆字解谜。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村里人都会请他挥毫泼墨,虽无报酬,但有求必应。“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生”等等,便是那时他常写的春联。他还会因人因事因时而异,为乡邻自撰自书过不少对联。每当此时,我就会为他烧水、磨墨。从小耳濡目染,许多楹联诗词我都烂熟于心,至今还能倒背如流。我想,如果说我有一点文学基因的话,大概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而来的。“更喜书香常作伴,宋湘佳话绕围龙”(《重回梅州》),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事。
“文化大革命”前我考上中山大学,在数学系攻读了五年。数学是比较艰深复杂的一门学科,外人看来枯燥单调,要学好非常不易,我有一位同学就因为用功过度,最后导致神经错乱,我至今记得他深夜独自在走廊里喃喃自语的情景。数学是逻辑思维,抽象而理性,文学是形象思维,具象而感性;数学讲的是精确,文学讲的却是感觉;数学讲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文学则是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者是事物的两极,各有各的规律。学好两者的共同点是,兴趣第一,用心第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中,从唐代兴起的格律体诗(也称近体诗),是传统诗词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意义、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诗体,是中华文明灿烂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更替,尤其是近代白话文的兴起,格律诗已日渐式微,被日益边缘化,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去读,更遑论去写。格律诗难学难写,这也是客观事实。近百年来,对格律诗的创作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诸如在平仄、押韵、古今读音等方面,特别是对“平水韵”和“新韵”的使用上更是观点各异。不可否认,格律诗有格律过严、束缚思想的局限,作为语言艺术的载体,用格律诗来反映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确有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时候。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用格律诗来表现今天惊心动魄的经济活动如投资、股市等,肯定会是索然寡味的。这就涉及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诗言志,一首好诗必定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重要的是要用好的形式表达出感情和思想,只讲内容不讲形式肯定是不行的,但也不能因过分讲究形式而损害内容,以形害义,得不偿失。因此,既要尽量讲究格律,又不能为格律所束缚。事实上,相对于格律诗更早的古体诗(也叫古风)就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也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等,同样涌现出不少千古绝唱。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人贾岛演绎过“推敲”的故事,对我来说,学诗的主要方法是琢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此之外,还需要文化底蕴,需要广泛的古典文学知识积累,诗词美学修养,更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只要是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认真思考,想通了,钻透了,就必有收获。
广东是旅游大省,资源十分丰富,景点数不胜数。我当省长的那些年,省里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据了解,2014年,我省旅游总收入达到9200多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一万亿元大关,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与文化如影相随,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无形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有形的身躯,文化活动天然地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旅游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传播、展示、弘扬、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我想,如果能尽个人绵薄之力,用诗词的方式,通过对旅游景点丰富内涵的挖掘、提炼、讴歌,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缘,达到一种深度融合,必将有利于推动旅游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山河颂》就是这几年来学习与实践的一个回顾和小结。在第一辑“南粤放歌”中,我选择了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点当作素材,这些诗,都曾经分别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过,不少行家还热心地作过评论。这次收入集中,按出版社的要求,个别地方做了修改和订正。我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几十年来,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村镇角落。这里的细微变化,点滴进步,都时刻牵动着我的心。我深深地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胸中波澜,笔底诗篇,我总想把这种真挚的热爱写出来,表达出来。这本小册子的出版,算是了我一个夙愿。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功夫不到,其中一些唱和酬答之作,更是即兴口占,未及深思熟虑,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今不揣浅陋,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各位方家。
在学写诗的过程中,许多同志给了我热情诚恳的帮助和鼓励,特别是诗词大家蒋述卓、杨克、陈俊年、廖红球等同志,九十高龄的叶选平同志不辞辛劳,欣然为本书惠赠墨宝,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广东省老省长黄华华的《山河颂——黄华华诗选》一书终于跟读者见面了!《山河颂》诗词作品主要取材于广东锦绣山川、人文风物,表现手法或妙用语典或娓娓而谈,理趣横生,达到了以优美的作品净化、提升人的情感的目的,发挥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
笔墨当随时代,华华同志的诗歌,著名诗人杨克称之为“新田园体”。黄华华老省长用诗词的方式,通过对旅游景点丰富内涵的挖掘、提炼、讴歌,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合,达到一种深度融合,《山河颂》一书,也将成为广东的旅游文化新名片。
毕竟是老省长,虽然是数学专业毕业的,但文字功夫了得,这些诗继承和弘扬了中国“文人官员”或“官员文人”的优良传统,以政入诗,以诗言政,强劲的正能量扑面而来。
这些诗运用现代语言,仿照古诗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创作。有七律式、七绝式等。对仗工整,诗意十足,想象丰富,讲究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意蕴丰满。
何方能觅旧时踪?故土情怀别样浓。
十里长堤花烂漫,千年名邑景葱笼。
锦铺闾巷青山外,宇耸蓬莱丽日中。
更喜书香常作伴,宋湘佳话绕围龙。
五峰仰笑入云端,拔地参天壮景观。
谷秀石奇崖壑阔,松青柏翠海林宽。
千秋古刹存佳树,万亩茶园接远川。
雁影湖光诗意好,桃源深处可耕田。
2011年金秋,我年满65周岁,已到任职的最高年限。11月4日上午,广东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接受了我辞去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职务的请求。当我把办公室收拾干净时,大脑中紧绷的弦终于松弛下来,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涌上心头。新的生活开始了。
长期没日没夜地工作,我已经习惯了紧张有序的节奏,转岗到全国人大工作后,如何继续让大脑敏锐运转而不变得迟钝呢?活到老,学到老,我想到了学诗。当年9月底,我就尝试着在《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组赞颂广州的诗作,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既有兴趣,又能健脑;既能拓展视野,又能陶冶性情,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我出生在粤东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因读过几年私塾,成了当地的“秀才”,他记性极好,生性好客、健谈,每有远客近邻,他一定在屋前禾场上烟茶招待,谈天说地,讲“古”,绘声绘色地背诗诵词,拆字解谜。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村里人都会请他挥毫泼墨,虽无报酬,但有求必应。“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生”等等,便是那时他常写的春联。他还会因人因事因时而异,为乡邻自撰自书过不少对联。每当此时,我就会为他烧水、磨墨。从小耳濡目染,许多楹联诗词我都烂熟于心,至今还能倒背如流。我想,如果说我有一点文学基因的话,大概就是这样潜移默化而来的。“更喜书香常作伴,宋湘佳话绕围龙”(《重回梅州》),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事。
“文化大革命”前我考上中山大学,在数学系攻读了五年。数学是比较艰深复杂的一门学科,外人看来枯燥单调,要学好非常不易,我有一位同学就因为用功过度,最后导致神经错乱,我至今记得他深夜独自在走廊里喃喃自语的情景。数学是逻辑思维,抽象而理性,文学是形象思维,具象而感性;数学讲的是精确,文学讲的却是感觉;数学讲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文学则是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者是事物的两极,各有各的规律。学好两者的共同点是,兴趣第一,用心第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学中,从唐代兴起的格律体诗(也称近体诗),是传统诗词中最有代表性、最具典型意义、最富民族特色的一种诗体,是中华文明灿烂星空中最耀眼的星座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更替,尤其是近代白话文的兴起,格律诗已日渐式微,被日益边缘化,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去读,更遑论去写。格律诗难学难写,这也是客观事实。近百年来,对格律诗的创作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诸如在平仄、押韵、古今读音等方面,特别是对“平水韵”和“新韵”的使用上更是观点各异。不可否认,格律诗有格律过严、束缚思想的局限,作为语言艺术的载体,用格律诗来反映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确有力不从心、捉襟见肘的时候。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用格律诗来表现今天惊心动魄的经济活动如投资、股市等,肯定会是索然寡味的。这就涉及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诗言志,一首好诗必定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重要的是要用好的形式表达出感情和思想,只讲内容不讲形式肯定是不行的,但也不能因过分讲究形式而损害内容,以形害义,得不偿失。因此,既要尽量讲究格律,又不能为格律所束缚。事实上,相对于格律诗更早的古体诗(也叫古风)就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也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等,同样涌现出不少千古绝唱。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人贾岛演绎过“推敲”的故事,对我来说,学诗的主要方法是琢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此之外,还需要文化底蕴,需要广泛的古典文学知识积累,诗词美学修养,更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只要是心无旁骛地潜心钻研,认真思考,想通了,钻透了,就必有收获。
广东是旅游大省,资源十分丰富,景点数不胜数。我当省长的那些年,省里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据了解,2014年,我省旅游总收入达到9200多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一万亿元大关,总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成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与文化如影相随,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无形的灵魂,旅游是文化有形的身躯,文化活动天然地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旅游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传播、展示、弘扬、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我想,如果能尽个人绵薄之力,用诗词的方式,通过对旅游景点丰富内涵的挖掘、提炼、讴歌,将文化与旅游有机结缘,达到一种深度融合,必将有利于推动旅游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山河颂》就是这几年来学习与实践的一个回顾和小结。在第一辑“南粤放歌”中,我选择了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有代表性的风景名胜点当作素材,这些诗,都曾经分别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过,不少行家还热心地作过评论。这次收入集中,按出版社的要求,个别地方做了修改和订正。我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几十年来,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村镇角落。这里的细微变化,点滴进步,都时刻牵动着我的心。我深深地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胸中波澜,笔底诗篇,我总想把这种真挚的热爱写出来,表达出来。这本小册子的出版,算是了我一个夙愿。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功夫不到,其中一些唱和酬答之作,更是即兴口占,未及深思熟虑,也没有公开发表过。今不揣浅陋,以期抛砖引玉,就教于各位方家。
在学写诗的过程中,许多同志给了我热情诚恳的帮助和鼓励,特别是诗词大家蒋述卓、杨克、陈俊年、廖红球等同志,九十高龄的叶选平同志不辞辛劳,欣然为本书惠赠墨宝,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欢迎光临 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http://bbs.xna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